料必精、工必谨、方必特、品必湛
于2018年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政府的保护。
集团简介
吉林酿业集团醋业公司成立于2014年,位于吉林市九站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工艺考究,是一个具有科学化标准管理的生产企业。前身为吉林酿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东北最大的调味品生产企业之一,公司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15年,即1889年成立的通泰泉老醋店,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公司注册资本1500万元,现有员工200人,主要产品包括“江城牌”米醋、干酱、酱油、料酒等四大系列100多个单品,公司恪守“料必精、工必谨、方必特、品必湛”的家传古训,产品保持其传统的酿造工艺和独特风味,一直深受几代吉林人的青睐,其中江城牌米醋素有“东北米醋之王”的美誉,由于其独特的酿造技艺,于2018年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政府的保护。产品在近年来多次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荣获吉林省名牌产品、吉林省著名商标等荣誉。
我公司秉承“克勤克俭、无愧陶朱;至诚至信、惠泽百姓”的建店宗旨,坚守家传古训,以诚为本,创新求实,为百姓餐桌增添更多营养、健康的调味品。
入口甘美醇和
回味经久不息
我国调味品的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隋醋史传》中记载:“宁饮三升醋,不见崔弘度”,可见食醋作为调味品已深受中华民族祖先喜欢。两千多年来,调味品在饮食文化和工艺制作中,有其独特的功效,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并已积淀了浑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各异的酿造工艺。
江城牌调味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十五年创建的通泰泉老醋店,距今已有120年。在岁月的更叠中,江城牌不仅继承了传统工艺,而且特色鲜明,独具品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博采众长,使其更具魅力,成为吉林市乃至东北调味品之王,因其具有建清末、见民国、经伪满之乱、繁荣在新中国历史传奇色彩和发展历程,故有“南有山西陈醋,北有江城米醋”之说。
一、“江城牌”调味品品牌的创建
据史料记载1889年初,家境殷实的山西商人刘宜卿和刘长富(浙江绍兴人)为觅商机,来到东北。当来到美丽的老船厂时(吉林旧称),他们便对独具地理特点的关东边城产生了浓厚兴致。吉林古城四面环山,环抱在长白山余脉之中,壮阔的松花江从城中绕过,得天独厚的地容地貌使他们惊叹不已,随即产生了在吉林城做生意的想法。他们踏遍了吉林城的白山松水,山城八景不绝于耳的潺潺流水声,使他们顿生灵感。经查访当地人,得知船厂本地尚无成规模的醋店,便决定在此地开设适合东北人口味的老醋店。他们到北山偶遇一位白发老者给开业的字号取名为 “通泰泉”。意为通往健康之泉。
生意开张之后日渐红火,门前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甚至出现了米醋供不应求的场面,当然,财源也不断流入店中。生意兴旺之后,刘宜卿曾多次到北山拜谢白发老者,都寻不见踪影,疑为天神指点。他非常感慨,惊呼吉林乌拉乃人杰地灵之所在,不负天下第一江山之盛名。不仅为龙兴之地,而且更是发财之福地也,从那以后刘氏族人便纷纷来到吉林船厂安家,现已四代。为纪念和感谢仙翁老者指路救命之恩,刘宜卿亲自拜访吉林三杰之一成多禄,书写通泰泉老醋店牌匾高悬于老醋店门之上,以示敬仰之意。
依据1995年10月出版的《吉林市食品工业发展史略》和2006年9月出版的《吉林市志,副食品志》,均标明:在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山西籍人刘宜卿在翠花胡同七十三号开设通泰泉老醋店 (吉林市酿造厂醋车间),老店创立了“克勤克俭、无愧陶朱;至诚至信、惠泽百姓”的建店宗旨,恪守“料必精、工必谨、方必特、品必湛”的家传古训。通泰泉老醋店采用祖传酿醋秘方,配以夏晒冬捞的古法酿制,所酿老醋质量上乘,色味俱佳,通泰泉老醋店的名声逐渐传扬开来。
吉林市是全国唯一与省名重名的城市,而且松花江水天上来,江水不是穿城而过,而是呈S型环绕在城市中央,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天下第八奇观”雾淞也是吉林市独有的财富。早在1682年,清康熙大帝玄烨东巡,曾到吉林,并做《松花江放船歌》诗中“连樯接舰屯江城”句,“江城”即为吉林城别名。1948年吉林城解放,彭真同志来吉视察,曾赞叹“吉林真可谓北国江城”,从此吉林市也称为“江城市”。“北国江城”形象的刻划出了吉林市的美丽风光,揭开了创造历史新的一页。当时吉林省会在吉林市,是本省政治经济生活中心,吉林城本地很多工贸企业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更由于热爱自已的家乡,便纷纷用这美丽的名字代替自己的品牌名称。通泰泉老醋店生产的产品由于没有商标注册的概念,加之在吉林城没有与其竞争的厂家,所以江城人就称通泰泉老醋店生产的产品为“江城牌”产品。“江城牌”的商标开始使用。“江城牌”由此产生,出色完成了由通泰泉老醋店有品无牌向酱菜加工厂有品有牌——“江城牌”这一历史过渡的使命。
一九五三年开始到一九五六年末,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当时志同酱园、同昌酱园、大通酱园、酱油公司等小厂先后并入通泰泉老醋店,成立公私合营吉林市酱园总厂(吉林市酿造厂醋车间),赋予“江城牌”以新的含义:江为酿造之泉,源源不断为百姓生产调味品,源源不断为国家创造财富;城为城廓,吉林市为东隅边城,是满族皇家发源之地,城引申为诚,诚意诚信之意,正和通泰泉老醋店店训“至诚至信”相符。江城是市名,同时也是品牌名,二者合一这在当时吉林城很流行,“江城牌”在语意声调上不仅顺口,而且也顺应了老百姓的称呼习惯,事实上百姓对产品的认可也成就了该产品的品牌,“江城牌”也不例外。
二、“江城牌”调味品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如今居住在吉林市的老年人,在谈起“江城牌”调味品时仍津津乐道,足见“江城牌”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由于“江城牌”系列调味品独特工艺、配料精细,符合东北人的口味,所以深受百姓欢迎,销量越来越多,知名度也逐渐远扬。“江城牌”系列调味品,不仅畅销吉林市,而且远销到黑龙江省,辽宁(沈阳)等地。“江城牌”系列调味品的发展与1889年通泰泉老醋店创建、解放初期、公私合营、“文革”、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为主各个历史沿革有直接关系。它的创立与发展,蕴涵了几代民族企业家的艰辛和传奇,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创造了这块金字招牌。
相传清朝末年,朝廷派一位巡抚,来打牲乌拉(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巡察,路过吉林老城西大岭时(现欢喜岭),看到远方有一条玉带泛着银光穿过吉林乌拉,蒸腾雾气冲天,疑是海市蜃楼美景再现,狂喜中打马奋蹄直奔江边而来,一不小心跌落马下(临江门外),不慎将小腿骨摔伤,于是询问吉林本地可有治疗骨伤之郎中,吉林将军答曰有,谓之老石九先生,于是将巡抚抬到老石九先生家中,老石九先生看到伤势说不要紧,治疗百日后可痊愈。果真,这位巡抚接受了老石九先生的治疗,百日后真的能行走,于是便亲口所赐老石九先生为治疗骨伤之“神医”。从此,“神医”老石九先生享誉船厂,从这一传说可见老石九先生医术超凡。老石九先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勇于创新,不断研究医术,日臻精益求精。更为可贵的是老石九先生将通秦泉老醋店生产的醋做为药引入药治疗骨伤就开了吉林市米醋入药的历史先河。相传一天,船厂一位船工拉纤时,不小心摔伤了腿,被抬到了老石九先生家中救治,老石九先生按其病症为其配药,不经意碰倒一坛通泰泉老醋店生产的醋,醋液溅入药中,本想重新配药,但因情况紧急和伤者要求,遂将此药敷至伤处,岂料伤者痛处即有缓解,于是老石九先生在治疗骨伤患者时多次用米醋配制药方,效果奇佳,这位船工的伤两个月有余就痊愈了(因此有老石九先生配制药方必用通泰泉米醋的史料记载)。从那以后,老石九先生发明使用通泰泉老醋店生产的醋配制的接骨药方,经多次医疗实践证明能够促进疗效,缩短康复时期,这与史书记载醋为药引的史实是相吻合的。现今,老石九先生第四代传人配制药方依然用此米醋。
清末民初享誉书法界,吉林三杰之一堪称书法大家的成多禄(1864-1928),民国初年曾任吉林省第二届参议院议员。成多禄不仅在书法造诣上称为大师,而且非常孝敬他的母亲,是当时有名的孝子。当年成母体弱多病,成多禄虽曾多次找医术高超的郎中进行医治调养,但效果始终不太理想。在闲谈时,成老夫人听下人讲,说从山西来个酿醋的师傅手艺好,酿出来的醋不但口味好,也特别开胃。成多禄就亲自去通泰泉老醋店为母亲买醋。成母当初想法是尝尝口味,意想不到的是成母使用此醋调味后食欲大增,身体也逐渐康复,从此,餐餐不离,赞不绝口,有空就告诉左邻右舍的老太太,有时建议来家串门的亲戚多用此味,强身健体,从那之后成母就多次叮咛成多禄要感谢通泰泉。成多禄谨记母训,多次光顾此老醋店,并有意结交掌柜刘宜卿。当时刘宜卿想请成多禄为老醋店题匾,怕成不答应伤了情面,几次欲言又止,当二人关系发展到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时,刘宜卿专程上门拜访成多禄题匾。成多禄早有此意,他当初为表谢意有意给老醋店题写牌匾但怕遭拒绝而羞于出口,见刘宜卿有此要求便爽快的答应了。刘宜卿见到通泰泉三个大字后赞不决口千恩万谢,找来当时最有名的雕刻家刻一金匾,高悬于通泰泉老醋店门楣之上。不仅如此,成多禄多次购买此醋赠与友人,有的已流往外省。他还向书法界朋友多次推荐过此老醋,有的人亲眼看到成母康复的身体,纷纷购买此醋食用并成了通泰泉老醋店的常客,有的人购买此醋做为礼物赠与朋友。因为通泰泉老醋店恪守商道,诚实待人,买卖公平,在百姓中已很有口碑。很多当时有名的文人给通泰泉老醋店题过诗、赋,成为江城一景(可惜这些珍贵资料在日伪时期和文革期间被付之一炬,留下了历史的遗憾)。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通泰泉老醋店生产的米醋在民国初年就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了。
从吉林乌拉,打牲乌拉(今乌拉街)还有黄旗屯、大兰旗、白旗、舒兰等地名来看,现吉林市就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据上了年纪的老人讲,当时居住在吉林城区及周边在旗人有数万,他们都可以称之满族八旗的后裔。调味品进入他们家庭餐桌上历史很长,但能够用到风味独特的正宗汉族酿制的调味品对于游牧民族出身的平常满族人来说是很少见的,用这样的调味品是新鲜事。当听说吉林乌拉也能生产米醋时,他们奔走相告纷纷购买品尝,尤其是年节假日,在吃水饺时,通泰泉老醋店酿造的米醋就成了他们餐桌上的必备品,有的还购买来馈赠亲友,这样一传两,两传三,在旗人当中就流传着吃饺子用米醋的习惯,寻常百姓以能够吃上通泰泉老醋店的米醋为幸事,得到亲友赠送的米醋向珍品一样保存起来,不到节日或生日时是不食用的,当时农安的黄龙府,前郭的王府都曾派员前来购买,再加上官府衙门,文人墨客的推荐,通泰泉米醋以独特的工艺,上乘的质量吸引了众多达官贵人,他们用该醋作为礼物送到京城,有的还定期向朝廷官员家眷奉送,后来打牲乌拉总理衙门通过官员指令通泰泉老醋店每年必备5000坛精酿米醋作为贡品,并和其他贡品一起,经过2个多月的艰难跋涉送往皇宫,以其醋香受到皇宫成员的青睐,这样东隅边城的吉林通泰泉老醋店更加声明远扬。
“江城牌”系列调味品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本身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使吉林市人难以忘怀。作为“江城牌”系列调味品产地的吉林市人,曾为此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她百年工艺和独特酿造,已深深铭刻在江城几代人的心中。解放后的50年代初期“江城牌”系列调味品作为名牌进入省内、市内各大宾馆,是国家领导人来吉视察就餐时必备的调味佳品,也曾作为吉林市领导人馈赠给友好城市领导人的礼物而走出国门。那时,祖籍吉林市迁往祖国各地的人们,仍念念不忘“江城牌”。他们有的来信来电购买,有的委托在吉的老乡、朋友、亲人去他们那里串门时多带一些,也有的关内客商要求厂家成十成百箱的托运经销,使“江城牌”调味品遍布大江南北。
现年已经83岁的郑文宇老先生就是当时由通泰泉老醋店的生产的产品变成“江城牌”调味品的历史见证人。郑老是吉林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员,多年来一直关注“江城牌”品牌的发展,曾发表多篇由通泰泉老醋店到“江城牌”品牌发展进程的报道,对创建“江城牌”老字号品牌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表示,一定要让“江城牌”发展壮大下去,继续造福子孙后代。
三、“江城牌”调味品品牌的沿革
自1889年至1948年,“江城牌”调味品见证、记录、同时也创造着历史。从创建通泰泉老醋店开始,经历了六十多年的米醋经营和工艺革新,米醋的品质和品牌已深入人心,占足市场,为百年老字号品牌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解放初期,随着吉林城人口逐渐增加,以通泰泉老醋店为龙头的生产醋类、酱油类的作坊,已发展成为一个酿造生产行业。一九四八年三月吉林市解放后,调味品酿造业原料逐渐充足,产品城乡畅销,行业户数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志同酱园、同昌酱园、大通酱园、酱油公司等小厂先后并入通泰泉老醋店,成立公私合营吉林市酱园总厂(后为老酿造厂醋车间),并在德胜门成立了合作酱园(地址为德胜门,老酿造厂的酱油车间),还在河南街中断设立了酱菜商店,统一划归吉林市蔬菜公司领导,统一经营,自负盈亏。这期间始终沿用“江城牌”商标,产品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品种更加丰富,生产产品有米醋、白醋、老醋、酱油、京黄酱、面酱、豆瓣酱、大酱、香油、腐乳等十三种,每年以吉林地区为核心向四面八方城乡各地辐射,为数以百万计人口提供了“江城牌”系列调味品,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江城牌”的商标被当作“四旧”停止使用,与其相关的文字图片、档案资料也被烧毁,没被毁掉的文字图片、档案资料大多不知去向(现在只存有吉林市蔬菜公司明确规定不允许使用“江城牌”商标的通知,后附)。由于“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政治斗争需要,仍生产调味品,产品依然采用“江城牌”的工艺和配方, 销售渠道仍很畅通,市民依然使用“江城牌”调味品,吉林市酱菜厂(1965年由酱园总厂更名而来)革委会和革命群众强烈要求恢复使用“江城牌”商标,在他们的努力和多次要求下,终于使吉林市革委会领导和相关部门有所行动,在1973年接到了《吉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内销商品商标改革的通知》,注册了“江城牌”商标,注册号为3710508号、271602号、739958号。
1948年到1973年前,受计划经济影响,“江城牌”系列调味品的生产始终被纳入国家生产计划,有的年份还享受国家的特殊补贴,吉林市酱菜厂是吉林市生产调味品的唯一厂家,“江城牌”系列调味品也是全省的传统调味品中的著名品牌。“江城牌”商标成为东北三省驰名商标,家喻户晓,供不应求。
1978年改革开放后,吉林省历次食品生产评奖中,“江城牌”系列产品均被评为优质产品。继而,在国家、省、市、部、行业产品质量各种奖项评比中,连年荣获“优质产品奖”。足以说明“江城牌”系列调味品历经百年创下的工艺技术,后人不仅传承下来,在不断改革的创新方面也充分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近几年,国家倡导保护老字号,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江城牌”这一老字号品牌,象一块沉淀在岁月里的珍宝,催促我们进行发掘让它重新绽放光芒,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为先,品为本“江城牌”调味品也要发挥老字号品牌特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决心挖掘并发扬“江城牌”调味品品牌文化,使其继续伴随其产品而发扬光大。
四、“江城牌”调味品产品说明
1、“江城牌”系列调味品的古法工艺和产品特点,是精选上等颗粒饱满的东北高粱和优质大黄米为原料,及松花江的不冻的活水,并采用木桶和陶瓷为容器的古法蒸酿及精醺,夏晒冬捞的后熟,集中了东北的地域优越,使产品色如琥珀、醋香醇厚,回味有余的产品特性,使产品赋予了独殊的功效和调味的佳品。
2、“江城牌”系列调味品的现代工艺的产品特点:选用东北优质高粱和黄米作为酿醋原料,该品种是普通高粱的变种,耐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光合效能高,同时由于吉林地区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松花江水量丰富,冬不结冻,长年流动,水质优良,造就了该品种高粱优良的品质,淀粉含量高达80%左右,蛋白质含量在8%左右,为江城米醋的原料培育出具有得天独到的优势。生产上由原手工操作,发展到现代化生产线,既保留了传统的固态发酵工艺,又保留了传统风味,极大的提高了产量。生产过程经过20多道精细加工,30天的发酵,60天后熟陈酿,由专业人员配兑,经过严格检查化验后出厂。
工艺上在原山西陈醋工艺的基础上,经百余年来几代酿醋人不断改进,柔和进了东北特有的口味要求及独特加工醋醅的工艺特点,夏晒三伏、冬捞三九的后熟过程,形成了现在“江城牌”米醋的独特特点及口味,使产品色如琥珀,醋香浓郁,酸味柔和,甜味适中,不苦不涩,为广大百姓所喜爱,成为 走亲访友馈赠亲朋的佳品。
(一)历史评价
1、1995年10月出版的《吉林市食品工业发展史略》第132页中标明:通泰泉老醋店生产的醋,在当时很有名气,著名外科中医老石九先生配药时必须买此醋,是当时吉林市调味品中唯一的独特产品。
2、2006年9月出版的《吉林市志,副食品志》第15页和121页中标明:通泰泉老醋店生产的醋,是当时吉林市调味品中唯一的独特产品。
3、1965年4月17日《松花江日报》第二版刊登郑文宇文章,题为“市酱菜豆粉厂坚持送货到商店”中提到:多年来坚持送货到门,便利基层商店,哪里要货就送到哪里,随叫随到,促进了零售部门经营调味品的积极性。
4、1986年5月18日《江城日报》第二版刊登郑文玉文章,题为“吉林市最早的老醋店”中提到:通泰泉老醋是吉林市的唯一产品,也是全省的传统名醋,家喻户晓,供不应求。
5、吉林市文史资料研究员郑文宇关于“江城牌系列调味品发展历程的证实资料”中有关于通泰泉老醋店历史评价的描述。
6、据通泰泉老醋店传人在证实资料中介绍,通泰泉老醋店因其独特的配料和考究的做工,深受百姓喜爱。